索尼似乎有把电子产品做
薄的癖好,由它创造并保持的世界最薄记录随便想一下便可列举出一堆:在随身听领域,磁带、CD、MD、硬盘式MP3,这几类产品的最薄纪录直到现在还在索尼手里,最薄的笔记本
电脑,最薄的Palm PDA更是不一而足。
现在我们要说的是索尼在数码相机上的最薄。2003年末索尼推出了世界上最小巧的数码相机T1,请注意这里并没有使用最薄这个称呼,因为在T1之前卡西欧便已经推出了一款仅仅12mm的“卡片机”先驱:Exilim EX-S3,T1实际上并没有输给它,因为T1采用了和美能达在DiMAGE X系列机型上类似的潜望镜式镜头,因此在21mm的机身厚度上仍然实现了3倍光学变焦。当然,T1的震撼不仅仅是在于此,更吸引人的是,它在如此小巧的机身内仍然安置了一块几乎不成比例的2.5"的211000象素高分辨率液晶 屏,与此同时T1拥有当时的时尚数码相机里面的强悍性能指数:500万象素,MPEG-VX的高素质摄像功能。可以说从T1开始,也只有索尼T系列才能够将“高分辨率、高分辨率大屏幕、3倍光学变焦、高素质摄像”几大重要时尚元素统一集成在了自己的超轻薄数码相机之中。
索尼T1-91×60×21mm,180g

在T1之后,索尼先后推出了T11,T3以及T33,除了外形和厚度上的些许改动,这几款后续机型在性能上并没有什么变化,它们甚至连按键布局都如出一辙。当然,一个事实是,这个系列在市场上受到了相当的欢迎,靠着索尼这块金字招牌,高价的T系列仍然在市场上获得了成功。
索尼T11-103×60×17mm,186g

索尼T3-90×60×18mm,186g

索尼T33-99×61×21mm,150g

今年3月8日,索尼发布了T系列的最新产品Cybershot DSC-T7,像被一个 1cm情结 缠绕一样,索尼这一次丧心病狂的将T7的机身部分厚度做到了9.8mm!
索尼T7-92×60×15mm,136g

机身侧面同T系列之前最薄机型T33相比,即便是连上前面的滑盖,T7的机身厚度也仍然不足15mm。原先堪称纤巧轻薄的T33在T7面前立刻便显得臃肿不堪。
索尼T7与T33的侧面比较

T7采用1/2.5"规格CCD,510万有效像素,最大可拍摄2592×1944分辨率的照片。采用3倍光学变焦卡尔蔡司镜头:相当于35mm相机38-114mm变焦范围、光圈F3.5-4.4;最高快门速度1/1000秒;感光度ISO 64-400;机身背面配备了一块230400象素2.5"液晶显示屏。T7可以拍摄分辨率为640×80/30fps的有声动画拍摄,动画格式为MEPG。可以看到,从性能参数上来看,T7与T系列的前几款机型如出一辙。那么,T7显然是以挑战轻薄极限为己任来到这个世界的。
T7的机身做工极度精致,全金属的机身质感十足。这一点与预料的完全一样,符合索尼一贯的做派。

当然,T7很薄,薄的都有点过分了。对于相机这样一种需要时常握持在手里并力求保持稳定的产品而言,过于轻薄对握持会造成极大的不便。不过T7巧妙的将挂绳孔做成了一个凸起并向机身后翘起,在拍摄的时候,恰好可以用大拇指捏住这一部分对整个机器进行握持。从某种程度上对于其糟糕的握持手感做了一定的弥补。

从每一个角度看T7都极度简洁轻薄,在造型上,其硬朗的风格更像T1,而与T11、T3、T33的流线型造型风格迥异。不过,谁知道索尼会不会紧接着推出一个流线造型的“T77”呢?

机顶分布的是快门以及变焦按钮。麦克风也被安置在顶部,并且顶部有电源以及闪光指示灯。

机背按钮并不多,左上角的开关用于切换浏览、拍摄、摄像三种机身模式。然后便是菜单以及一个兼任上下左右以及快捷功能的五个按键。同时在机身下方安置了删除以及显示切换按钮。整个机身的按钮以及开关操作手感比较一般,只能说可以接受。看在如此之薄的机身上,也许这些是可以原谅的缺点。同之前的机型将液晶屏紧紧靠在左边的设计不同,T7的液晶屏被安置在了中间偏右的位置,因此它周围的边框要宽一些。虽然它的尺寸并没有变,但是这次看起来这块屏并不显得大的有那么一点不协调。

机身侧面所标注的“OPTICAL 3×”,同机背的“5.1MEGA PIXELS”“MPEG MOVIE VX”一起对T7最重要的性能做了标注。

尽管机身厚度被大幅度削减,T7所采用的潜望镜式3倍光学变焦镜头看来与之前的T系列仍然一样,相当于传统相机的38-114mm的变焦范围。光圈范围依然是3.5-4.4。当然,镜头仍然标榜“Carl Zeiss”字样。由于机身太薄,这个位于侧面的镜头很容易被手指碰到留下指纹。因此在朋友们要传看这部相机的时候,最好不要忘记提醒一句:不要摸到前面的镜头……

T7仍然采用的Memory Stick Duo来作为存储媒介。好在经历近一年来的 闪存 卡价格下滑,即便是记忆棒的价格也变的可以接受了。

不过T7的电池变成了NP-FE1,而不是之前T系列上采用的NP-FT1。体积上的缩小带来的当然是容量上的削减。当然,可以想像,T7的电池使用时间表现也不会理想。

在大部分时候,向下滑动T7的前盖就可以打开机器进入拍摄状态。不过偶尔在只希望预览照片并不想让镜头暴露在舞动的手指之下的时候,亦可以使用机身侧面的开关打开机器。不过这个开关并不那么好按,比较费力。

T7能做到这样的一个厚度并不是一个神话般的奇迹。索尼可以说在削减厚度上已经绞尽脑汁。机身的三个重要接口“电源、USB、A/V OUT”必须通过一个转换附件来与机身连接。而机身侧面的挂绳凸起在这里又充当了一个卡扣的作用。不过还好,这个转换器并没有为使用带来太大的不便。在很多的时候,我可能还是宁愿使用 读卡器 来导入照片。

机身底部如此小的螺孔显然不能装配在标准的三角架上。

不过T7配备了一个底座来完成与标准三角架的连接。可惜这个底座功能太单一了一点,如果仅仅是与三角架连接,似乎加一个螺丝转接就可以方便实现,不过这个底座在某些时候可以将T7安置其上做一个摆设也不错。不过T7这样的小机器,谁又会“严肃”到经常将之放在三角架上拍摄呢?


当然,轻巧的T7也提供了一根挂绳。可能在这样的春天里,它足以成为MM胸前更具吸引力的一个物件……

从外观上来看,T7无可挑剔。索尼极尽克俭之能事,抛却机身的接口、镜头模组部分加厚、电池体积削减……终于让它把T7的大部分机身厚度控制在了9.8mm这一概念性的指标之上。对于主流性能数码相机来说,索尼这次终于无可辩驳的将最轻薄这一称号牢牢攥在手里。
从菜单来看T7的功能。T7并没有过于烦复的设置,通过菜单按钮以及五个多功能组合键便可轻易对机器进行拍摄等设置。并且菜单在切换的过程中有很流畅的动态效果来展现。

可以说T7这样的超轻薄机器在使用上所追求的是易用简单,因此它并没有提供诸如光圈优先、快门优先等手动功能。而一切拍摄被多达十种的场景模式所涵盖。

另外再加上一个“自动”和“编程”模式。实际上内置的场景模式就是对不同参数采取了不同的组合,对于熟练的使用者而言,这次参数都可以一一在“编程”模式下的菜单里随心所欲的进行设置。

同时机身的功能设置也比较简单,五个无需翻页的分页页面就已经涵盖了相机的所有相关设置。

即使是没有使用过数码相机的人群,学会使用T7也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并且在浏览模式下,T7提供了裁剪以及旋转等最常见的功能,这些功能让我在拍摄之后便能立刻对照片先进行最必要的处理。对于面对非专业人群的时尚机,T7的功能设置已经足够。即便是专业人士将T7作为随身机使用,其使用的便利性也不言而喻。
通过不同的ISO拍摄,发现其在ISO 64之下表现出了明显更优的画质。而ISO 400则几乎已经不能接受。
ISO 64

ISO 100

ISO 200

ISO 400

同时T7机身也有对“对比度,饱和度,锐度”等加强或者削弱等功能,并可以拍摄褐色怀旧效果的照片或者黑白照片。下图左边部分便是在ISO 100下拍摄的不开启任何效果的原图,而右边则是各种效果开启之后与原图的比较。有一点比较遗憾,T7的“对比度,饱和度,锐度”三种调整只能选择“+”或者“-”,并没有提供更多的档位以供选择。通常情况下,拍风景的时候将“对比度,饱和度,锐度”均设置为“+”能获得不错的视觉效果,而拍摄人物的时候均设置为正常,或者在光线比较硬的地方设置为“-”比较好。

通过大量的样片可以看出T7在光线充足的室外画质表现相当不错,甚至有所惊喜。同现实的色彩相比较,T7对于绿色的表现比较夸张,而对于红黄色的还原比较忠实。并且T7的镜头在逆光下表现依然出色,没有出现白蒙蒙的画面以及眩光等等。不过在人像拍摄中其对皮肤的色彩层次表现有所缺失,显得比较的“平”。同时我也发现这款机器在室内或者夜景环境下会出现不少问题:对焦困难、画面噪点严重。
使用的些许杂感:
开机非常快,在前滑盖滑下的同时,屏幕闪过开机画面便可以立刻进入拍摄状态。
在光线充足的室外,T7的对焦果断迅速,并且拍摄中快门时滞已经很小,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就是它的快门时滞小于富士S7000,但不如美能达的A2。对于非迅速运动的主体,T7可以准确的捕捉并拍摄。并且T7在放大模式下有着非常强的微距拍摄能力,完全可以达到其标称的1cm最近对焦距离,不过遗憾的是在这种超微距模式下不能进行变焦。而常规拍摄模式下的最近对焦距离为8cm,并且常规的微距模式下T7的对焦也比较犹疑。
短片拍摄T7表现出了比较强的实力,光线良好的情况下效果非常好。并且其录音效果也很不错。并且T7即便是拍摄最高质量640×480分辨率的短片,其连续拍摄时间也只受存储卡容量的限制。实测256M的记忆棒实际拍摄时间大约为10分钟左右。如果使用1G的存储卡,其拍摄时间将会达到40多分钟……不过它还是比不上DV,这说的不仅仅是画质,T7在拍摄短片的时候不能变焦……
在不同的状态下,T7所显示的电池剩余时间都不相同,在浏览模式下充满电的电池显示时间超过120分钟,而在照相模式下为70多分钟,而摄像模式下60分钟不到。不过它显示的剩余时间非常准确。并且比较费解的是在照相模式下即便是不断连拍,其剩余时间并不会加快减少。也就是说,我可以在5分钟内拍摄100张,而电池显示的剩余时间也仅仅是减少了5分钟而不是更多。尽管电池管理相当出色,不过70多分钟的拍照状态续航力也着实不够用。看来另配一块甚至两三块电池是必须的。或者期待索尼出一个类似早先其MD上使用的附加电池盒的玩意?
T7在开机一定的时间之后,机身发热会比较的明显,可以说在美能达D7之后,我没有再如此明显的感觉到机身的热度。要知道温度的升高会造成CCD噪点的增加,这不是一个可以随便忽略的缺点。
不得不再提及的是超薄的机身为使用带来了相当的不便,在拍摄中几乎要靠大拇指和食指费力的来“捏”住相机才行,如果估计不错的话,这可能是最容易“脱手而出”的数码相机之一。T7可以说体现出了索尼一贯的 为了轻薄不顾一切 的行为准则。作为一款近乎概念性的产品,T7如此迅速的来到了我们眼前,作为T系列轻薄相机一个完美的续集,T7可以说表现出了索尼在技术以及制造领域无疑伦比的实力,难能可贵的是,T7相比较于T系列的前作,性能上并没有缩水。并且即将上市的行货价格预计在3600.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