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之中,在新一季索尼终于发布了其W系列的升级产品W30和W50。作为索尼在中低端家用机中最经典的系列,从当年的W1开始到后来的W5,凭借其全面的手动功能、大尺寸的LCD显示屏、出色的画质、适中的价格,在各大媒体的销售排行榜中居高临下,虽然在去年下半年W系列受到客观原因影响撤柜,但在很多消费者心目中,W系列的地位依然没有动摇。
此次索尼将W系列和P系列整合,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改进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在2006年打一个彻彻底底的翻身战。W30和W50在功能的设计上,同早期W5和W7有所不同,两款机型在像素上没有区别,为了拉开档次,在外壳的选料上和LCD显示屏的尺寸上做了区分,我觉得这样更为合理。上周两款机型已经在国内市场全面上市,我们IT世界数码频道便率先的收到了W30并试用,为大家送上第一手的试用报告。
| 监督:严峰 制作:Alex/Sherlock | 鸣谢:七喜数码 | 参考价格:2150 | | 颐高数码华南总店108 | |
|
 |
索尼在工业设计上一直是数码相机产品的典范,特别是以轻薄著称的T系列,让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惊讶。此次索尼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只是对W系列的产品做性能改进,就连外观设计也大变样。
拿到W30,我第一感觉就是变轻变薄了,和以前的W5不像了,倒是和娱乐机N1有几分神似。是的,由于集成度进一步加强,以及将功能转盘转移到相机背面,所以W30无论在重量上,还是体积上都大大缩减,相比W5在体积上缩小接近40%,外形尺寸为89.8 x 59.0 x 22.9mm,重量为123g。跟前W系列相机相比,W30的内部设计更为紧凑,虽然在外壳的选材上,W30和W50有一定的区别,但经过了磨沙加工,手感依然舒适。此次我们拿到的样机为银色版本,虽然看上去并没有W50的黑色版显得专业,但极具个性的现代前卫纤巧设计,依然给予了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索尼W30正面夸张的镜头环设计有些不大符合索尼一贯的风格,由于镜头口径比较小,所以只占据了正面40%不到的空间。在镜头上方面,是闪光灯和对焦辅助灯,由于可以在菜单中对闪光灯等级进行切换,所以把控非常容易,只要拍摄距离掌握的好,基本没有出现曝光过度的情况。虽然突起的防滑手柄相比W5时代有所精简,但在握机的时候依然稳定。

背面2英寸的LCD显示屏比较显眼,不过像素只有8.5万,这就是该机和W50最大的差距。不过像素虽然低,但在亮度和色彩方面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和同配置机型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W30之所以机身能够变薄的最主要原因是模式拨盘移动到背面,不过这个模式拨盘操作性比较差,原因之一是转盘太小,原因之二是模式过多,稍微一用力,就容易导致误操作,而且单手操作起来不是很方便。索尼W30依然保留了光学取景器,虽说如今大屏当道的年代,几乎没有人会用到它,但在电池电力不足的时候,无需开启LCD液晶屏即可取景的方便谁又想到呢?模式拨盘旁边的快速回放按钮,感觉按键偏软,陷入式设计比较难按。在模式拨盘的下面是显示模式切换和菜单按键,接下来是一个五维按键组合,上下左右依次为闪光灯模式切换、自拍定时、曝光补偿、微距模式功能,中间按键是起确认作用。最下方的是删除按键。


顶部采用金属面板,虽然提高了W30的档次,但是非常容易留下手指纹。快门按键手感舒适,键程适中,变焦拨杆已经成了目前轻薄机型普遍的配置,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旁边的开关按钮有点类似索尼VAIO的笔记本电源接口的设计,在开机的情况下,会发出绿色的灯光。总体来说,在按键布局上,W30较索尼以往机型来看,改变的地方比较多,虽然考虑到人体工学原理,但仍需改进。